时值深秋,天高云淡。穿行洛阳黄河生态廊道,从高山峡谷到平原滩区,一路上湖光山色、层林尽染、飞鸟翔集,美不胜收。
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10月30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》,该法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,为在法制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“洛阳是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。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。此次黄河保护法的出台,将为洛阳加快融入黄河战略,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,保障黄河安澜,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推动高质量发展,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。”洛阳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。
洛阳横跨黄河中游两岸,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1.8%。在洛阳境内,黄河蜿蜒96公里,形成了一道由山区峡谷、高峡平湖、滩区湿地等多样风貌构成的景观长廊。黄河干流连同伊洛河及小浪底、西霞院、故县、陆浑等大型水库,构筑了洛阳骨干水网体系。
生态环境脆弱曾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。近年来,我市强力开展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,国、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达100%,优良水体比例达92.7%。
就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,黄河保护法明确,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,实行自然恢复为主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。法律明确规定,加强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、治理区和伊洛河等重要支流源头区的水土流失防治,并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。
在污染防治方面,黄河保护法提出,加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、工业污染、城乡生活污染等的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,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。法律还明确规定,在小浪底、故县、陆浑等水库库区养殖,应当满足水沙调控和防洪要求,禁止采用网箱、围网和拦河拉网方式养殖。
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。针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黄河保护法明确,在黄河流域强化农业节水增效、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措施的实施,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。同时,国家将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配置。
具体到洛阳,受地形、气候影响,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。前不久,小浪底南岸灌区顺利试通水,与孟西提灌工程、引黄入洛工程共同构建了洛阳引黄调水体系。下一步,我市将坚持建管并重,精打细算用好引黄指标,让黄河水永续润泽河洛大地。
黄河宁,天下平。洪水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。黄河保护法规定,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,加强流域及流域间防洪体系协同,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,保障防洪安全。
城滨水而建、人逐水而居,是洛阳城乡布局的鲜明特征。近年来,我市落实“根子在流域”的重大要求,全市主要河湖基本构筑了完备的工程防御体系。去年以来,我市又下决心对全域中小流域开展“两清一护”治理,防洪能力持续增强,成功应对汛期挑战。下一步,我市将持续加强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,巩固“两清一护”治理成果,坚决守牢防洪安全“金标准”。
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是黄河流域的突出短板。对此,黄河保护法提出,坚持新发展理念,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。当下,洛阳聚焦产业发展,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一手抓风口产业引进培育,将在未来加快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。
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黄河保护法对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也做了规定,提出要编制并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,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。下一步,我市将加快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着力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,引领黄河文化、河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。
(来源:掌上洛阳)